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和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人们对食物的追求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过去追求“温饱、辛辣刺激”到现在追求“养生、温和滋补”。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理念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书中提到食物可以作为药物(如药膳),提高人的免疫力达到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的效果。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中药。
1、山药
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省,习惯认为河南怀庆府所产者品种最佳,有“怀山药”之称,是四大怀药之一。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是入肺、健脾、补肾的佳品。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2、莲子
是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湖南、福建、江苏及南方各地池沼湖塘中。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功能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莲子心是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3、枸杞子
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药食同源的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称其为“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有延衰抗老的功效。主产于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4、生姜
是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夏季炎热,过食寒凉、吹空调过冷过久,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疼腹泻、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等。喝一点生姜汤,可散寒祛暑、开胃止泻;生姜还可作为调味品,等,搭配多种食材煲汤、调节味道、去除鱼腥等,深受大家的喜爱。
5、辣椒
是茄科植物辣椒或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其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味辛,性热,归心、脾经。功能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辣椒也是一种很有刺激性的食物,是很多人的最爱,口服能增进食欲,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
6、花椒
是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皖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花椒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是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在我国陕西韩城、凤县以及重庆江津、山西芮城、四川金阳、辽宁丹东等地分布广泛。花椒富含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被加工成花椒精油、调味品和优质食用油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7、大蒜
大蒜,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是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俗话说:“吃饭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大蒜因其独特的辛辣味,是家家户户厨房里常备的调料,具有去腥增味等作用,同样它也是食药兼备的食物。
8、葱白
是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味辛,性温,归肺、胃经。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不仅是大众食材,也是食药同源之品。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用于风寒感冒,阴盛格阳。外敷治疗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疮痈肿毒。
9、茴香
大小茴香被称为香料“兄弟”。小茴香是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大茴香是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八角茴香、八角。大小茴香均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这两兄弟科属不同,一个草本,一个木本,一个落在土里,一个长在树上,尽管气味相近,功用相似,但并无亲缘关系。
小茴香功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皖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大茴香功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皖腹冷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科 施亚敏)
(责任编辑:HNTV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