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
胃炎在中医称为脾胃虚寒,引起这个疾病的原因一般是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引起的。胃脘痛《黄帝内经》又称“心下痛”、“胃心痛”和“心痛”。朱丹溪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医悟》亦谓:“世俗动(通)称心痛,当胸膺下歧骨陷处,胃脘之部位,其痛皆胃脘痛,非心痛也。”吐酸是胃中酸水上泛,巢元方称为“噫醋”、“吞酸”。后人又将酸水上溢而吐出者,称为“吐酸”,未及于口而咽下者,称为“吞酸”。如方谷谓:“吞酸者,胃中酸水攻激于上,以至咽嗌之间,不得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嘈杂又称心嘈,是胃脘部热辣不宁、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自觉症状,《黄帝内经》描述为“已食如饥”。至元代朱丹溪将“嘈杂”辟为独立的病证,张景岳则根据病因分为“火嘈”、“痰嘈”和“酸水浸心而嘈”三种。
一、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胃阳主气,胃阴主液,胃液亦称胃汁。人之所以有饮食之欲并能消化者,全赖胃气和胃液的共同作用。若胃阴胃阳的偏盛或偏虚,则变生胃寒或胃热,影响中焦气机和消化功能。胃阳不足,中寒气滞,水谷之精微酝酿作酸而吞酸嘈杂,甚则胃脘疼痛。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燥化火,则嘈杂隐痛,善饥而不能食。临床以感受寒凉、饮食不节、胃气虚弱和肝木犯胃为多见。因外邪犯胃而致者,以感受风寒为多见。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寒积于胃,每因损伤中阳而导致中焦虚寒,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若宿有胃病,则常因感受风寒而触发。胃为多气多血之脏,故气病多,血病亦多。前人早已认识到瘀血与胃脘痛可以互为因果。瘀阻胃脘,不但是胃脘痛的病因之一,而且又可因瘀租脉络,血不循经而伴发吐血、便血等。
二、胃炎中医的辩证论治
1,食滞胃脘型:主症: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药选保和丸加减。组成: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半夏。
2、暑湿犯胃型:主症: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治则:解暑和胃,化湿止痛。方药选藿香正气散加减。组成:藿香、半夏、大腹皮、紫苏、半夏、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生姜、大枣。
3、寒邪犯胃型:主症: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药选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组成: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茇、生姜。
三、治疗胃炎的中医外治方法
1、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有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毫针也有银针叫法,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艾灸是用艾绒、艾条在经络穴位上施灸来达到治疗胃炎的目的,方法不一样,经络穴位原理相同,一般选取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建里穴、神阙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解溪穴、内庭穴、内关穴、太冲穴等穴位针或灸法治疗,也可应用耳穴贴压胃、脾、肝、交感、神门等穴位的反应点来治疗。
2、拔罐治疗方法:一般选取后背膀胱经上各俞穴,如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脾、胃俞穴、肾穴穴等,以及前面腹部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等穴位,也可以重点选取需要的穴位用刺络留罐法,如先用三棱针在穴位上进行点刺,然后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钟,或不出血后,将拔出瘀血处理干净即可。
3、推拿按摩方法:胃炎可以选择按摩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具有代表性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梁丘、内庭等,足三里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的功效,梁丘可以和胃消肿、宁形定痛,内庭除健脾外,也可以和胃、清心安神,还可以按顺时针的方向按摩腹部,一般用轻柔的手法,按摩36次,上下午各一次,一共72次,效果较好。(安阳县中医院内科 李树锋)
(责任编辑:HNTV9-2)
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新闻热线:0371-65791999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1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