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怎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中医称之为骨痿,也就是指骨头萎缩并且失去功能。骨质疏松根据中医辩证分析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为气滞血瘀型和肝肾亏虚型。其中气滞血淤型主要因为气血停滞于身体的某个部分导致骨质疏松症。肝肾亏虚型主要是由于肝肾气血不足造成骨密度降低,肌肉力量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怎么回事。
一、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
骨质疏松其实是由于衰老,或者其他的原因,骨头的密度变得疏松了,骨头的质量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非常容易骨折的。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能生髓,髓以养骨,故骨及骨髓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有赖于肾气的滋养。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足、肾精充实,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骨髓乏源,骨骼失养,髓弱骨枯。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也可造成骨骼失养。肝藏血,主筋,筋束骨,筋骨相连,且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肾虚肝亦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亏损,则骨髓失其充养,筋脉濡养不足。老者之气血衰,老年人元气渐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而致血瘀,这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也可兼有肝脾亏虚、气虚血瘀。由于患者体质差异,阴阳盛衰、气化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以肾虚为主的几种基本证候类型:肾精气亏虚、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以及瘀血阻络等证。随病情发展,骨质疏松症后期各证均转为肾虚血瘀的本虚标实证。
二、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论治
1、肾虚寒证证候:腰背冷痛,腰膝酸软,无力气短,不能久坐,活动受限,甚则驼背、弯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怕寒喜暖,遇寒加重,小便频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者弦。治法:温补肾阳,祛寒化湿。方药:右归丸。组成:熟地、山药、山芋肉、枸杞、杜仲、迎阳子、附子、牡桂、当归、鹿角胶。
2、阴虚内热证证候:腰背酸疼,膝软无力,驼背腰弯,五心烦热,口干舌煤,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祛湿解痹。方药:左归丸。组成:生地黄、山药、山芋肉、迎阳子、枸杞、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3、血虚水盛证证候:腰疼背酸,四肢关节痛或者关节肿胀,无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法:养血利水。方药:当归芍药散。组成:当归、芎蒻、白芍、山苍术、泽泻、云苓。
4、气虚血瘀证证候;身倦自汗,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腰背酸疼,或者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舌质暗或者有瘀点瘀斑,脉沉细弦。治法:养血益气。方药:十全大补汤。组成:黄参、黄芪、云苓、冬术、棒草、牡桂、熟地、芎蒻、白芍。
三、骨质疏松的中医外治疗法
1、中医针灸:针灸能减轻疼痛,同时也可以促进骨骼的吸收以及恢复,针灸也是治疗骨质疏松很好的一种自然疗法。
2、中医艾灸:近来有关研究表明,艾灸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等相关穴位,可以防治肝气不足、肝肾阴虚、肾阳虚,充实肾精肾气,从而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3、中药外熏:采取中药外熏的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骨质疏松所引发的疼痛症状是有较好疗效的。(南阳市淅川县中医院骨二科 高玉发)
(责任编辑:HNTV9-2)
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新闻热线:0371-65791999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145-1号